在1941年莫斯科战役爆发之前,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几乎成了战争的代名词,所到之处迅速席卷,势如破竹,敌人往往在短时间内溃不成军。德军的气势和速度让整个欧洲为之震惊。可是,当德国进攻莫斯科时,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后来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完全是因为严寒天气的突如其来,德国士兵在极端低温下冻死,而非红军的强大反击。除此之外,苏联另一个机智的做法也让德军陷入了困境,无法应对,最终只能束手待毙。
这个决定性的做法是什么呢?
早在1939年,纳粹德国便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与此同时,苏联与希特勒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协议》。考虑到苏联的实力,与美国也不相上下,希特勒对这份协议十分满意,承诺不会对苏联发动攻击。双方的关系表面上友好稳定,实际上,希特勒心中却藏着更大的野心。不到两年后,他便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萨计划”,扬言要在四个月内攻占莫斯科。
此时的希特勒十分自信,他认为四个月足以解决战斗。德国国内也没有进入全面战争状态,民众照常工作、生活,军队的补给也未被过度紧张地准备。事实上,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进攻苏联可能会受到天气的制约。历史上,拿破仑在攻打俄罗斯时,便因为严寒天气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最终以惨败收场。然而,希特勒对这种情况嗤之以鼻,认为自己与拿破仑不同,纳粹德国的军力必定能够轻松克敌制胜,不可能拖延到冬季。因此,他根本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任何准备,连冬季必需的物资都几乎没有储备。
然而,就在希特勒准备大展拳脚时,突如其来的一通来自意大利的求援电报改变了局面。意大利在希腊的战斗陷入困境,希特勒只得推迟原本计划中的进攻,转而支援意大利解决希腊问题。此时,已经是七八月,按照原计划,希特勒应该早早发兵进攻苏联。然而,拖延的时间让他面临了更大的困难,毕竟,苏联位于较高纬度,寒冷的天气将使德军的进攻更加困难,莫斯科的气温已成一大障碍。
此时,希特勒陷入了犹豫和焦虑,然而,一份来自前线的密报让他决定立刻行动。密报上写道,苏联西部边境集结了大量士兵和武器。对希特勒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他立即下令出动550万德军,190个师、193艘军舰,以及成千上万的坦克和飞机,迅速朝苏联边境推进。德军凭借卓越的战斗力,很快攻占了苏联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基辅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的机场陷入火海,苏联的损失极为惨重,一天内,苏联空军就损失了1200多架飞机。
德军的坦克势如破竹,几乎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抵挡,他们一路推进,占领了大片领土。然而,随着战斗的深入,德军逐渐感到疲惫。此时,严寒天气的到来让德军的步伐变得越来越沉重。冬天的寒冷逐渐逼近,士兵们的物资也所剩无几,后勤补给更加捉襟见肘。苏联的道路条件糟糕,补给车几乎无法顺利到达前线。
德军的士气开始下滑,而他们又无法从苏联民众那里夺取足够的物资。更糟糕的是,苏联人采取了一项极具智慧的措施,以彻底阻止德军的取暖和生存。寒冬的到来使得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远远超出了德军的预期。尽管德军尝试通过抢夺居民的物资来御寒,但苏联人在撤退时已经将所有有用的物资带走,甚至将无法带走的物品一律销毁,不留一丝希望给德军。
而即使德军尝试通过采伐树林生火取暖,苏联的炮火总是能精准地击中燃烧的火堆,给德军带来致命打击。随着气温的骤降和补给的短缺,德军士兵不得不在严寒中颤抖,无法取暖,极度疲惫,冻死的士兵遍地可见。士气的崩溃使得德军越来越无力应对。
而在莫斯科城内,苏联的民众和军队却未曾气馁。即使德军的铁蹄距离莫斯科越来越近,斯大林坚持举办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所有参战的军队和武器在红场上高昂走过。阅兵仪式虽然充满了风险,但斯大林坚信,这场活动能极大提振士气。果然,阅兵后,苏联士兵更加坚定了信念,许多民众自愿加入保卫莫斯科的战斗,特别是大量妇女也加入了战斗行列。
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苏联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德军在极度寒冷和补给不足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失去战斗力。苏军的猛烈进攻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德军似乎变成了纸老虎,一触即溃。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苏军便成功将德军从莫斯科附近的阵地上击退了100到350公里,守住了这座“苏联心脏”的城市。
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争的转折点,德军开始步步败退。苏军不断将德军逐出苏联境内,同时,英美两国也看准时机,于1944年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第二战场正式开战。回顾这场战役,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失败是因为恶劣天气,然而实际上,即使没有这场百年一遇的严寒,希特勒的野心也注定无法实现。毕竟,当时世界上还有英勇的英国和崛起中的美国,他们不会允许纳粹德国在欧洲扩张势力,夺取足够的资源,成为与自己相抗衡的超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