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的宏伟建筑不仅是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它们的背后承载了国家的荣耀与梦想。例如故宫、卢浮宫和悉尼歌剧院,这些建筑曾是全国精英与资源的结晶,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雄心。然而,世界上也有两座曾引起广泛关注,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的超级工程,其中之一就发生在中国。
苏维埃宫是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市中心计划建设的一座宏伟建筑。斯大林曾豪言:“苏维埃宫殿是列宁的纪念碑,不要怕盖的高,要更高。”因此,这座建筑的设计高度达到415米,远远超过自由女神像的三倍。仅顶部的列宁雕像就高达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宫殿的大厅设计极为宏大,内高100米,直径达到160米,预期可容纳2万人以上。除了大厅,宫殿下方还计划有苏维埃会议宫、博物馆、地铁站等设施,堪称一座完整的城市综合体。
这座雄伟的宫殿原本选址在克里姆林宫西侧,与克里姆林宫共同构成东西中央轴线。此前这里曾是沙俄时期为纪念沙皇击败拿破仑军队而建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该教堂从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后开始设计,直到1887年才正式启用,耗时75年才完工,内部壁画的绘制更是历时23年。这座教堂最终成为莫斯科最宏伟、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然而,随着1917年沙俄灭亡,苏联的崛起需要一种新的标志性建筑来象征其强大与权威。因此,苏联决定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炸毁,为更宏伟的苏维埃宫腾出空间。
1931年,莫斯科政府拆除了这座存在了44年的大教堂,并着手开始建设苏维埃宫。然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挖掘地基时,莫斯科河的水倒灌使得工程被迫停工。与此同时,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遭遇严重失败,导致全国各地出现粮食短缺,尤其是在“面包篮子”——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根据当时的报道,饥荒导致700万到1000万人的死亡,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生产也受到巨大冲击,甚至影响了苏维埃宫的建设。
尽管如此,苏联在1937年经济略有回暖后重新启动了建设工程,并计划投入全国四分之一的收入。然而,二战爆发后,情况再次发生变化。1941年,德军闪电入侵,苏联全力投入到抗击纳粹的战争中,苏维埃宫的建设再次停滞。所有建筑工人被调往前线,原本用于宫殿建设的材料也被运往战场以支援防线。战后,尽管苏联最终战胜了纳粹,但其国内已经满目疮痍,战后的重建任务繁重,苏维埃宫的建设彻底停滞,最终成为一个荒废的地块。
为了掩面面子,苏联在废墟上修建了一个6米深的大型游泳池,成为了莫斯科的一处娱乐场所。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座游泳池的生意逐渐衰退,俄罗斯政府最终投入了5亿美元,于1995年拆除游泳池并开始重建基督救世主大教堂。2000年,这座大教堂终于在消失69年后重建完工,而曾经象征苏联宏伟梦想的苏维埃宫,也因此成了一个永远未完成的世纪工程。
第二座被誉为“世纪烂尾工程”的建筑,便是中国的阿房宫。阿房宫建于秦始皇时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坐落在古代河沟之上,海拔在394.2米至401.4米之间。南面正对着沣峪口,距其约27.8公里,北面距嵯峨山51.5公里。阿房宫的建筑面积广阔,整座宫殿覆盖面积达15平方千米,宽达3千米,相当于20个故宫的大小,气势宏伟。
阿房宫的前殿遗址尤为壮观,从东至巨家庄、西至纪阳乡,东西长达1270米,南北宽426米,台基面积达54.1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90个足球场的面积。这座宏伟建筑和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一道,被列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之一。唐代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显示出其非凡的规模与雄伟。
然而,阿房宫的命运却与苏维埃宫相似。阿房宫刚开始动工两年,秦始皇便因病去世,导致这一工程停滞。继位的秦二世胡亥继续推动建设,但很快,随着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陷入混乱。秦二世未能有效应对国家的危机,最终在公元前207年赵高将其害死,秦朝灭亡,阿房宫的建设彻底停工。随后,项羽入关,焚毁了地面上的建筑,阿房宫成为废墟。
至今,阿房宫虽然被认为是“世纪烂尾工程”,但其遗址依然是中国历史和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06年,考古学家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了详尽的勘查,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尽管多数遗迹被焚毁,但在陕西咸阳的咸阳宫遗址中,发现了明显的火烧痕迹,因此推测项羽可能焚烧的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
尽管阿房宫未能完工,但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1992年,联合国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并誉为“天下第一宫”,至今仍吸引着大量游客与学者前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