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历史上的主要有三个萧关,一是西汉萧关,二是唐代的萧关县,三是宋代的萧关城,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宋代以后,因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再没有过萧关的迁徙或设置,下面将对萧关的历史沿革做详细的阐述。
西汉萧关
关于“萧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史记》中的汉文帝时期,“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掳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
但是这并不是萧关最早的设置时间,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然函关固秦所立,而凤州之散关,陇西之陇关,商州之武关,原州之萧关,蓝田之峣关,其名皆已先秦而出。”
史念海先生也曾言:“秦汉时有名的萧关就设在朝那附近。萧关见于文字记载,始于汉文帝时,但这并非始置萧关的年代,可能秦时已经有所设置。”③由此可见,萧关的设置时间,最晚应于秦,或秦以前。
春秋时期,“西戎八国服于秦。”④战国时,秦先后灭义渠、乌氏、昫衍戎国,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设北地郡治义渠,并修筑长城。萧关是秦长城上的要塞之一,对于秦时的萧关,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一些史料中可以了解秦时萧关的大致位置。
《吕氏春秋》曾载战国时期秦公子连取道焉氏塞入秦一事,“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对于这里的“焉氏塞”,王念孙曾认为:“焉氏塞,盖即在汉之乌氏县。乌氏即焉氏,故注云:‘塞在安定’”。
史念海先生言:“汉乌氏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焉氏塞的设置是为了防狄,也是就是后来的萧关的所在地。”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秦地的焉氏塞与后来的萧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亲率十四万精锐骑兵,大举进犯大汉边境朝那萧关地区,导致北地都尉孙卬阵亡,大量民众及牲畜被掳掠。
随后,匈奴军队继续南下,直抵彭阳。匈奴的这次入侵震惊朝野,更加凸显了萧关作为军事战略要塞的重要地位,也让统治者意识到到若不加强对北地郡的控制,则大汉王朝危矣。
为有效应对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并强化对西北边境的行政管理,元鼎三年,朝廷决定从北地郡中析置安定郡,新郡治所位于高平,上隶凉州刺史部,共辖21县。安定郡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萧关的军事防御作用,但是作为交通要塞,它又提供了绝对的方便。
元封四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应劭曾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长安也。”汉武帝下令所修之回中道,南起长安,经回中宫,向北出萧关可达安定、北地二郡,回中道的畅通方便了汉武帝此后多次北出萧关巡视边地,震慑匈奴,同时也为后面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了基础。
《汉书·武帝纪》中如淳曰:“《匈奴传》‘入朝那萧关’,萧关在安定朝那县也。”由此可见,汉萧关应在当时的安定郡朝那县境内。
但是由于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并未指出汉代萧关的具体位置,加之古注歧说,所以对于汉萧关故址的考证,历来有多种说法,例如瓦亭关说、陇山关说、固原开城说、环县说、固原东南说、三关口说、古城说、硝河城说、固原城北说、甘肃省镇原西北说、牛营山说等。
这些说法在绪论中已有陈述,所以此处不再赘言。综合学术界对于汉萧关故址的考证成果,萧关大致位置在今宁夏固原市东南瓦亭峡至三关口一带。
唐代萧关县
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原王朝版图变化,关隘的设立也随之变迁。自东汉以后,乃至魏晋南北朝,汉萧关附近虽战火频仍,但是记载这些历史时期的史籍中很少出现“萧关”二字了,这说明汉萧关可能已被其他关城所代替或者废弃了。
到了唐代,除在原州平高县东南30里有萧关故城外,神龙年间还在平高县北180里处另外设立了萧关县。萧关故城与萧关县两者南北相距210唐里,前者是汉代为军事防御而建的的要塞,至唐代已废;后者是唐代新设县城,既可驻军,百姓也可在此放牧耕种、安居乐业,二者不可混淆。
关于唐代萧关县故址,鲁人勇《宁夏历史地理考》指出,其“大约在今海原县李旺堡北,清水河西岸。”《宁夏通志·行政建置卷》也记载了唐代萧关县,“治百草军城”,在今宁夏海原县李旺堡附近,其辖境包括了海原县东部和同心县南部。
宋代萧关城
北宋时期萧关城所在地为西夏境土,元丰四年被宋攻取。因熙宁寨至磨齐口皆是大川,通车无阻,从磨齐至兜岭下道路也是如此。兜岭以北山险水少,车马难行,而兜岭以南则反之,遂同年九月,泾原路转运判官张大宁上奏请求在兜岭以南建一城寨,用以镇戎军储粮转运。
宋神宗准许后便命卢秉于次年初于此筑城,赐名萧关城,辖临川、通关、山西三堡,属镇戎军,宋徽宗大观二年,改隶怀德军,南宋建炎四年陷金。
关于宋代萧关城的建筑时间,《宋史·地理志》记载:“萧关,崇宁四年建筑。”与上文所提到的宋神宗命卢秉于元丰五年筑萧关城时间有所出入。实际上在《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都曾记元丰四年张大宁上奏修筑一城寨,宋神宗嘉许,且筑萧关城是为了元丰四年五路大军征西夏的军运,必定是尽早修筑的,不会到了崇宁年间才修筑。
而且通过翻阅《宋会要辑稿》的“建置”“诸寨杂录”等内容,并未发现崇宁四年修筑的城、寨、堡,所以萧关城极有可能不是在这一年修筑的。因此《宋史·地理志》将萧关城修筑时间定在崇宁四年是有误的,其修筑时间应该是元丰五年。
关于宋代萧关城的地理位置,《宋史》载:“东至葫芦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堡三十里,南至胜羌砦六十里,北至临川堡一十八里。”按方位和距离计,萧关应在怀德军北158里,位于北宋与西夏交界地带。
鲁人勇《宁夏历史地理考》认为其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王北辰先生考证得出宋萧关应在今宁夏同心县南红古城,二者所指向的大致方位是一致的,因此要想准确阐释宋萧关城址则需要将其合二为一。
结语
历经秦汉的烽火硝烟,见证唐时的城邑变迁,又在宋与西夏的对峙中彰显战略价值,西汉、唐代、宋代的萧关,宛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记忆。
它们的位置更迭、功能转变,深刻映射出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与边疆战略的演变。虽宋代以后萧关不再有迁徙或设置,但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却从未消散。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关隘,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军事防御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