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朱毛红四军从闽南进入赣州,展现了巨大的士气与战斗力。红四军的战斗力源自于其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交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大量装备。通过连番战斗,红四军士气高涨,期待能迅速攻下赣州。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赣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城墙经过多次加固,成为了坚固的防线。红军依靠有限的武器装备,尤其缺乏攻坚工具,难以有效突破这一防线。
攻打赣州的最大挑战,除了城墙的坚固外,还有守城的国民党军队的战术能力。赣州守军虽规模不大,但精锐程度却异常高。由马崑指挥的守军,通过精妙的防御布局和灵活的战术调整,使得红四军的进攻屡屡受阻。在战争中,红军失去了大量士兵,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始终未能突破赣州城。最终,毛主席决定撤回部队,重组力量,寻找其他突破口。
毛主席在事后撰写了《第一次攻赣州的经验教训的训令》,总结了多项失败原因。通过这次战斗,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武力对抗,更需要充足的准备与精确的战略。
红四军撤退后,红军并没有放弃赣州,反而多次发动进攻。特别是在1930年5月,红军集中力量再次向赣州发起进攻。然而,这次进攻依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红军的进攻计划非常复杂,依赖于地下党在赣州的内应来配合,然而,这些内应在关键信息泄露后被叛徒出卖,导致了预定的攻城计划失败。
陈毅率领的红22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面对坚强的敌军防线,依然无法攻破赣州城。尽管红军的士气不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型武器,进攻屡屡受挫。随着局势的变化,红军决定改变战术,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进行攻击。
不过,由于内应背叛,红军失去了关键的支持,导致攻城计划的彻底失败。尽管有少部分红军士兵带领队伍冲出城外,但他们的努力也未能改变战争的总体局势。红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屡次进攻赣州,但始终未能攻下这座战略性城市。
1932年,中央红军决定再度发起对赣州的攻势。这一次,红军集结了大量的兵力,特别是红3军团、红7军、红1军团等精锐部队都参与了此次进攻。彭德怀作为总指挥,调度了大规模的兵力,希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来突破赣州的防线。根据当时的军事布置,中央红军的攻势显得异常强大,许多红军将领亲自参与了指挥。
然而,赣州的防守依然异常坚固,守城的马崑再次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红军的攻击虽然一度突破了部分城墙,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攻坚工具与战术准备,红军的进攻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红军的损失逐渐加剧,士气也开始下滑。
尽管红军几次调整战术,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攻入赣州,但每次都遭遇严重的抵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遭遇反击。最终,随着红军内部的指挥不协调与外部支援的迟缓,彭德怀决定撤退。这次进攻被历史学者视为一次巨大的战略失误,红军的整体作战经验和战略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马崑在1935年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并且被派往西北地区执行任务。虽然在西北的战斗中,他并未取得显著的战果,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调任到山西抗日。马崑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并在中条山会战中负伤。然而,这段历史的转折并没有给他带来辉煌的军事成就。
在抗战期间,马崑因伤被安排回西安后方治疗,并未继续参与前线作战。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逐渐加剧,马崑因其“杂牌”出身,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被安排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即便如此,马崑依然没有选择继续为国民政府效力,而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选择带领部队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马崑的起义,虽然是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尾声,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他选择站在了历史的正确一方,最终得到了相对较为平静的晚年。他在贵州担任了人民政府的相关职务,直到1980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