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隋代,女性冠是如何成为权力与美的象征?
创始人
2025-09-14 11:01:48
0

从人类文明初始,冠饰便以独特的姿态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它不仅是简单的装扮之物,更是观念、制度的具象化呈现。在中国古代,服章制度森严,女性冠饰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宫廷到民间,从礼仪场合到日常生活,其样式、材质、佩戴规范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映射出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德风尚与审美情趣。

女性冠饰在古代服章制度中的地位

冠饰,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具象符号。冠饰中凝聚了人类的观念、制度形式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并通过造型、形制、色彩等表现出来。华夏衣冠作为一种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并积淀成为一种社会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饰与服饰的作用尤为显著。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装扮,更是对周礼制度这一理想化社会秩序的具象化体现。通过服饰的等级区分,封建统治者巩固了封建制度和阶级分明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原则和道德导向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中。

中国的冠文化已经超越了其原本的装饰功能,成为了政治道德观念的象征,以及社会阶级秩序的明确标志。封建统治者将冠服纳入了严格的标准模式,这种冠服制度的社会责任就是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

这种程式化的冠饰制度得到了封建礼教或法律的维护, 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定势。在古代中国,冠饰对贵族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据《释名》记载,当时的王后所佩戴的首饰被称为“副”,既表示覆盖头部,也含有“副贰”之意——即这种首饰是由多种珍贵物品组合而成的。这充分说明了在古代中国,冠饰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权力、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只有社会地位最为崇高的女性才有资格佩戴。

女子冠饰最早出现在宫廷中,多用绢、罗等丝织品制作成花朵形状,以包裹发髻, 是代表妃嫔身份的重要发饰。在东晋时期,王嘉的《拾遗记》中详细记载了一种独特而华丽的冠饰——凤冠。

根据书中的描述,这种凤冠的制作过程充满了艺术匠心与精致工艺。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玉雕琢成倒龙的形状,象征着权威与尊贵。又巧妙地用金铸造了凤冠的钗饰,钗上铸有凤凰的图案,凤凰作为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代表着吉祥与美好。凤冠当时并非作为皇家礼制中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具有装饰性的头饰。

这一时期凤冠由玉石和黄金制成,其纹样多来自神话中的龙凤等祥瑞之物。“倒龙之佩”是指以玉石雕刻成的,“凤冠之钗”则是用黄金制成的。当时凤冠作为一种头饰,更多地被用于日常生活或一些节日之中, 此时凤冠的使用没有阶级制度的限制。

《后汉书》《晋书》和《隋书》大业制中关于舆服志的记载的有着严格的制度,东汉时期女性冠饰主要由大手结和簪组成,《通典》详细记载了曹魏时期贵族妇女首服制度的独特规范。在继承东汉时期簪饰的基础上,曹魏时期进一步丰富了首服的样式,增加了大手髻和宝䥖蔽髻作为新的装饰元素。

这套首服制度通过宝䥖蔽髻的数量来明确区分妇女的身份等级。具体来说,曹魏时期的制度规定,贵人、夫人等身份尊贵的妇女在参与蚕桑活动时,会佩戴大手髻,并配以七个宝䥖蔽髻,饰以黑色的玳瑁,并增添簪珥作为点缀。而九嫔以下的妇女则佩戴五个宝䥖蔽髻,世妇则佩戴三个。

对于王妃和长公主,同样佩戴大手髻和七个宝䥖蔽髻,并且长公主还有资格佩戴步摇, 所有这些都以簪珥作为装饰。在更低一级的贵族妇女中,如公特进列侯卿校代妇和中二千石以下的夫人,其首饰则有所不同。冠饰上会有黄金龙首衔白珠的装饰, 鱼须擿长达一尺,作为簪珥的特别设计。

《晋书》中记载的皇后首服依承汉制, 其他命妇首服制度延续曹魏制度,将大手髻改为太平髻。到了北周,《通典》中记载皇后首饰,花钗十有二树,首次提出了花树。到

了隋朝,隋朝贵妇首服制度发生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在隋文帝即位后,在北周制度基础上加了博鬓,《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朝时期皇后及各级贵族妇女的首饰制度,皇后冠饰最为华丽,有十二树花饰,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以及三师、三公及其夫人,以及一品命妇,共有九树花饰。侯夫人和二品命妇的冠饰上则装饰有八树花。伯夫人和三品命妇则佩戴七树花饰。子夫人、世妇以及皇太子昭训和四品以上官命妇,冠饰上则装饰有六树花。男夫人和五品命妇的冠饰上则装饰有五树花。

最后,女御和皇太子良娣的冠饰上装饰有三树花。从皇后以下,所有的妇女所佩戴的小花数量都与大花相等,且都配以两博鬓。第二次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皇后冠服则在开皇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二钿及两博鬓,延续了北朝花树、花钿及博鬓的形式,内外命妇则将花树改为花钿并均加两博鬓。

先秦时期女性冠饰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山海经》记载,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尚书》中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总是伴随太平祥瑞的景象出现,它和另一神兽——龙,共同成为中华王朝帝后的象征。有趣的是,虽然凤冠出现时间较晚,但是以凤鸟为装饰的发饰,同样早早出现在秦朝历史上。

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远古到商朝,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冠服审美发展的起源。西周君主建立礼乐体系,冕冠制度开始成熟,为日后形成以礼服为重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进入春秋晚期至战国,这一段是中国冠服审美文化发展的核心时期,后代关于冠服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态度多有源自这时,根据《周礼》的记载,追师是负责管理王后首服的官员,他们不仅负责王后的冠冕,还负责九嫔及内外命妇的首服。

这些首饰包括了副、编、次、追衡和笄等不同类型的头饰, 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用途和意义。在祭祀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合,王后和命妇需要佩戴相应的首服,以示尊重和庄重。这些首服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讲究,不仅要求精美华丽,还要符合礼制的要求。

王后的冠冕通常会使用贵重的材料,如金、玉、宝石等,以体现其尊贵的地位,而命妇的首服则相对简约,但仍不失精致和典雅。在周代,首服的佩戴还与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紧密相关。王后的首服象征着国家的最高尊严,而命妇的首服则体现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誉。

根据五代时期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中关于秦始皇时期的冠饰制度的描述,三妃九嫔在炎热的夏季选择佩戴芙蓉冠子,这种冠子由碧罗材质精心制作而成,冠上更是点缀着五色通草制成的苏朵子,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碧罗是一种质地轻薄的丝织品,适于夏季佩戴,五色通草苏朵子则是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使得冠饰增加了美观。马缟指出钗子是古代笄的遗留象征,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长针,由骨、木或金属制成。

马缟提到秦穆公时期,钗子的制作材料已经升级为象牙,象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被广泛用于制作首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奢侈品的追求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

敬王时期,钗子的材质变为玳瑁,是由海龟壳制成的贵重材料,因其独特的纹理和光泽使其成为制作首饰的选择。玳瑁的使用体现了当时工艺的精细。

此时钗子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秦始皇使用了金银来制作凤头,玳瑁作为钗脚,制作出凤钗,这种凤钗不仅在材质上极为奢华,其装饰纹样也充满了艺术性和象征意义,凤凰作为吉祥的象征,体现了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依...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阅读本文之前,烦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精彩内容绝不错过,方便随时回顾。支持作...
原创 十...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文学作品,至今仍广受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它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
原创 帝... 头条创作挑战赛 据传,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尧舜时代的湖南九嶷山上,藏匿着九座神秘的岩洞,洞中栖息着九条...
原创 徐... 说到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大家的第一印象几乎都是“狠”,确实,他的狠辣手段是众所周知的!那些曾经跟随他...
原创 李... 玄武门之变的背后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中最为关键的事件之一。这场变故不仅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权力格局,也...
雨 ҉҉҈ 雨 ҉҉҈ 雨 ҉... ✪预计15日至16日白天全市又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量级以中到大雨为主,秦州区大部、麦积区北部、武山县...
原创 放... 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可以确保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未来的文章,同时也能方便您分享和讨...
原创 合...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东汉末...
原创 打... 头条深一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
18世纪的欧洲人怎么看中国新闻...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比)钟铭旦 上海人民出版社 邸报,是中国古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