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岱仁爱虚心,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这个形容并非为了取悦大众,而是因为它并非刘岱人格的全部。这一品质仅是史料中对他的赞扬之一,远未涵盖他真正的崇高品格。
受一些文艺作品和游戏的影响,刘岱似乎被误解为一个愚笨的家伙。实际上,他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往往被忽视或误解。因此,本文试图揭示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刘岱。
刘岱是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祖籍青州东莱郡牟平县。(《三国志·刘繇传》)他的祖父刘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传学者,被誉为“通儒”。他不仅精通经典,还因其广博的学识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后来成为平原郡般县的县长。
刘岱的父亲,刘舆,字刘方,曾担任兖州山阳太守,具有相当的官职和影响力。更为显赫的是他的叔父,刘宠。刘宠不是后来的陈王,而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曾两度担任司空,并且担任过司徒与太尉等重要职务。他的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敬爱,以廉洁自律闻名,甚至有“一钱太守”的美誉。(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续汉书》)
到了刘岱这一代,虽然刘岱与他的弟弟刘繇都具有卓越的才能,但历史上对于他们的评价较少提及。两兄弟分别担任刺史,都掌握了军政实权,而他们的表现也非传统的刺史模式。
(刘)岱、(刘)繇皆有隽才。--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续汉书》
“隽才”强调了他们卓越的才智。
遗憾的是,历史上许多人将刘岱误认为是一个笨拙的角色。
刘岱不仅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还善待兄弟姐妹,仁爱宽容,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裴注《三国志·刘繇传》引《英雄记》)这一系列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称赞,而是真实的刘岱的写照。
陶丘洪,汉末的著名士人,曾先后推荐刘岱和刘繇为茂才。陶丘洪对此深感自豪,认为能推荐这样两位英才,自己的声誉也因此得到提升。(《三国志·刘繇传》)这充分体现了刘岱在年轻时的才德与声誉。
当汉灵帝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肆意征税,百姓痛苦,陆康的直言上书触怒了朝廷,遭到了严厉的惩罚。作为御史的刘岱,不仅负责任地调查了事件的真相,还为陆康陈述了事实,为其求得了宽恕,最终陆康得以回到故乡。(《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这一事件展现了刘岱对法律与公正的坚持。
刘岱后来被任命为侍中,直隶于皇帝身边,享有较高的地位。董卓掌权后,周毖、伍琼向董卓推荐了一批反董卓的大臣,刘岱便成为了兖州刺史。(《三国志·董卓传》)当时,刘岱与关东义兵的联盟陷入了困境,但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0年初,关东各路诸侯联合反抗董卓,刘岱亲自带兵前往酸枣参加会盟。然而,这场联盟终究无疾而终,反而因为桥瑁的背叛,整个联盟的气氛变得极其紧张。桥瑁对盟友的侮辱引发了各方的愤怒,关东义兵便起义反击,最终刘岱成功消除了这场内乱。(应劭《风俗通》)
刘岱的刺史府设在东平国,这一点标志着他在兖州的统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政职能,他在实质上掌握了多个郡国的军事和政权,甚至有时展现出小规模的霸权。191年后,刘岱兼并了东郡,并且通过委任王肱为东郡太守,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势力。
同时,刘岱与袁绍和公孙瓒的关系也很微妙。在袁绍兼并冀州后,公孙瓒开始与袁绍发生矛盾。由于刘岱与两方都有关系,袁绍和公孙瓒都试图拉拢他,甚至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刘岱保护。(《三国志·程昱传》)
然而,在192年,刘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黑山军的进攻,刘岱的东郡逐渐陷入了困境。公孙瓒派遣使者要求刘岱将袁绍的妻儿赶走,否则会与刘岱断绝关系。这一时刻,刘岱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程昱建议他站队袁绍,因为袁绍的胜算更大,而公孙瓒则可能无法胜利。
刘岱决定听从程昱的建议,将袁绍的家人留下来,这使得公孙瓒的使者离开,范方带着幽州铁骑离开了兖州。(《三国志·程昱传》)然而,这一决策并未改变局势。
同时,青州的黄巾军聚集在任城国,且其人数庞大。刘岱准备迎击这些黄巾军,然而,青州黄巾军的战略优势使得刘岱在正面战斗中未能取得胜利,最终阵亡在沙场。(《三国志·武帝纪》)
从刘岱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遵循着仁爱与宽容的价值观。尽管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这并非因为他愚昧或刚愎自用,而是他坚信保护百姓,尽量避免伤害无辜,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要了解刘岱,不仅要看他的一时一地,更要从他的整体人格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