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昌南
微信版第1740期
2017年,我在编撰《九十殿村志》时,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张渤神故事和九十殿村徐氏祖先偃王、徐知证等历史人物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后来考证研究,觉得张渤神的产生有一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人物背景,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徐偃王的仁义立国、退隐修身,是道家文化的发蒙
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先祖为帝颛顼,传四世孙大费,又名伯益,谱称伯翳,舜赐赢姓。伯益生二子,长子名大廉,次子名若木。若木以父费为氏,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夏后启封于徐地(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其裔孙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称徐国。商汤中期徐国开始强盛,殷纣时,徐国费仲兼并周边小国,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原地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时,徐国与周王朝战争不断,徐国驹王起兵攻周,打到黄河边上,并参与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贵族叛乱,抵制周公旦东征。由此徐国被称为东夷、淮夷、徐方、徐戎。后来徐国被伯禽打败,南迁江淮之间的郯城一带。周穆王时(前976年-前922年),赢姓徐国已传32代。这时一位名诞的年青人继任徐国君主,后自称偃王。偃王出生奇特,《徐氏宗谱》记述偃为徐国宫人孕而生卵,其母以为异,暖而生偃,王长而仁,让国于衢。
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在所编《博物志》中记载: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
东晋史学家干宝编辑的《搜神记∙鹄苍衔卵》中记载:古徐国宫人娠而生卵,弃之,有犬名鹄苍,衔卵以归,遂生,为徐嗣君。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葬之徐里中,见有狗垄在焉。
偃王推行仁政,得到百姓拥护,国力强盛,国土面积方圆五百余里。向徐国朝贡之国达36国。《后汉书∙东夷列传》曰:周康王时(前1020—前996)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这时的偃王已居东夷各国的领袖地位。
一次徐国开挖通往陈国、蔡国运河,在挖泥时,得“朱弓彤矢”(传说为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偃王认为这是上天赐给祥瑞之物,于是产生有取代天子之心。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今甘肃酒泉市南玉山)与西王母饮酒吟诗。闻讯后,命造父驾八龙驹,一日千里回国都,与楚谋伐徐国。偃王不忍心与周决战,让国人生灵涂炭,随即退兵,自己隐于彭城武原山(徐州一带山),百姓从者达万余户。偃王卒,民众在山上凿石为室,建祠祀偃王。后人将武原山称徐山,偃王祠称徐山祠。偃王的退让隐居,是东夷人有史以来第一个两军交战,退让休战、隐居让国的君主。
徐偃王隐居武原山后,周穆王并没有灭徐国,而令偃王子继任徐国国君,爵位由伯级降之子级。
《史记∙赵世家》《后汉书∙东夷列传》《淮南子∙人间训》都记载穆王联楚灭徐国。其实徐国真正灭亡是在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徐两国发生纠纷,吴王阖闾恼火,借机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一举灭徐国。徐国君主章禹奔走他乡,百姓四处逃难。后来这些百姓均以国为姓。
徐国灭亡后,国人南下,大多进入苏浙皖三省定居。他们每到一处,建祠立庙,供奉偃王。
唐元和二年(807)韩愈为徐氏撰写《衢州徐偃王庙碑》,对偃王评价极高,他写道:徐处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驹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偃王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令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待其嗣,为君如初。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进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
古代蚩尤、后羿等都是东夷部落首领,千百年中,他们与中原部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一般都是东夷部落战败,首领被杀结束。偃王是徐国君主,也是东夷人领袖,他以仁义治国,在和周王朝交战中,退让保国,让徐国能生存数百余年,这是东夷文化转折点。这种思想文化孕育了三百年后的老庄思想,即道教文化。徐偃王应该是道教文化的始祖。
二、徐知证兄弟的宽仁爱物、忠君孝亲,让他们由人登入神的殿堂
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据江淮,称淮南王,国号吴。徐温事吴为牙将,领昇州刺史,留广陵。徐温兄弟二人,兄徐淳早逝,遗一子名徐知证,此时还在襁褓之中,徐温视如己出,精心教养。
徐知证,字义明,号东冈,生于唐天复三年(903),幼时与兄弟姐妹友爱和睦,读书不精,科考诸艰,善经商。后经叔父徐温推荐,任永泰楚州观察处置使等职。徐温又收养徐州李氏子李昪为养子,取名徐知诰。李昇原为杨行密起事时收养的义子,后赐给徐温为子。徐温喜爱知诰。徐温卒,追封为齐王,谥号武。徐知诰袭封齐王。天福二年(937年),吴王杨傅禅位徐知诰。徐知证和朝廷大臣上表,奏请徐知诰恢复李姓,建立唐室宗庙。知诰准奏,改年号为昇元元年(938年),国号唐(南唐),称烈祖高皇帝。因徐知证家族扶持李昪建国有功,追封养父徐温为忠武皇帝,谥义祖。
南唐元宗皇帝李璟继位后,十分敬重徐知证。保大元年(943年)升宣州府为大都督府,授徐知证为太傅中书令、相国公,同领平章事,封江王。弟徐知谔封饶王。徐知证抚治宁国府时“划豪强、扶老弱、治水患、重农桑,与治补弊、于国政如家务,殚心竭虑、喜犹运布、君相雅兮”。
保大五年(947)徐知证因病于官任去世。元宗皇帝谥魏惠,归葬宣城城西十里丁山,敕建彰教禅院祀之,建碑亭,刻碑以叙功德。
宋建隆元年(960)。元宗皇帝又颁诏书,封徐知证为太傅相国公,知中书平章事,德胜宁国军节度使。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营建北京,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但他特别敬仰徐知证兄弟,在他的《御制论断并诗》中历述徐知证一生功绩,记录天帝封赐和他对徐知证的敕封。
朱棣诰曰:“知证、知谔兄弟英迈绝伦、宽仁爱物、忠君孝亲、同心好善、精勤至道。兄弟俱事吴,其后知证封江王,知谔封饶王,镇金陵、战守有备,抚辑流亡,控扼二十余州,氓征就宽,军给以饶,上无所怨,下无所雠,江南之民,举赖以安。后奉命帅师攻闽,祈珍兵革、所至劳来,百姓诸城,望风以城降,父老箪食壶浆,拥道迎之。”
“次峡江,有溃卒数百,阻山为乱,立命歼其渠魁,余卒弃甲呼舞,不战而收。民皆安堵,虽田园蔬稻,一无所犯,乃相谋曰,此吾复生之父母也。立祠于鳌峰以祀之。”
“未几,兄弟相继仙去,遂为斗中部水使者,出入天宫,积行累功,默佑下民。遇岁旱,民祷祠下,祠前潭水深不可测,俄有灵蛇出,蜿蜒于案间,色如丹砂,云起潭面,竟日不收,诘旦果雨,岁大熟。”
“一日潢溪洪水泛滥,田稼被淹,忽见有役夫千人,竞操畚锸,疏其源,决其流,水竞不为民害,已而,俱失所在,乃神兵也。”
“沧峡滩石峻险,舟船上下失势,水工叫呼祈佑,感云中有黄旗隐隐,即怗然无虞。凡民居有不戒于火者,有蝗蝝伤其稼者,叩之,则反风灭火蝗辄飞去。”
“闽人刘彝守桂林交趾,蛮贼寇边,陷钦连等州,彝震惧,莫知所为,斋戒默祷,贼果溃去,其后韩世忠战大仪镇,吴玠战和尚原,俱遣将士卫国,效八公山草木之灵,使敌遥见旗纛旌麾飞扬,山谷铁骑百万,行阵严肃,钲鼓之声震动原野,不待交兵,而己败北。”
“一日黄箓斋筵,忽闻天乐鸣空,祥云环远,仙官导从,甚都乃感,天帝遣神人颁诰:封江王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真人,主管上清天文院,便宜行事,行文昌司禄上宰佥书天机省事;妻泾国夫人许氏,顺助仁惠仙姑,兼管太乙延生右直司事。饶王为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真人,主管下元地府诸司,便宜行事,权南极注生上相佥书雷霆玄省事;妻卫国夫人陶氏,善助慈懿仙姑,兼管元皇北阴注生司事。乃封父忠武真人,母仁寿仙妃。”
天帝封赐江王主管上清天文院(又称上清天枢院),主管者称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在道教四御中位列玉皇大帝之下,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并统领幽冥界。
上清天枢院为上清二天门下进奏之司,属于道教天庭最高机构,由紫微大帝主管,作为道教至高神祇之一,既是星宿之主,也是上清天枢院的实际掌控者,是元始天尊和玉皇大帝的辅弼机构,主管三界,每逢甲子轮回。
下元地府,属于水官大帝所掌管的水府。水官大帝,又称江河湖海之神,统领江河湖海,也管理阴间事务。但其阴间并非传统地府,而是水府。水官大帝原本是天界所有男神之首的东王公,后来成为水官大帝。天庭封徐氏俩兄弟如此大的天地之神,可想他们在世时的道德品质和功绩之大。
除天帝封赐之外,明成祖给俩兄弟及夫人也有敕封,加封伯(徐知证)曰: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慧护国庇民洪恩真君,泾国夫人加封贞应仙妃;仲(徐知谔)曰: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慧辅国佑民洪恩真君;卫国夫人加封恭静仙妃。神父曰翊亮真君,神母曰淑善仙妃,旧号如故。
朱棣敕令:大新(修)闽地(徐知证、徐知谔)祠宇,于京都(南京)建立行祠,以安神栖。特敕所司,严奉祠焉。
三、大禹治三江、伍员凿胥河,是苏浙皖治水文化遗产
长江下游南岸,素有“水乡泽国”美称,但也是水涝灾害频发地区。千百年来,人们时时感到洪水威胁。于是人民祈祷老天爷保佑。怀念大禹、伍子胥疏三江、开胥河,造福人民的恩惠。
《淮南子∙要略》曰: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臿,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岥,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吕氏春秋∙仲夏纪》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州、绝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琹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
大禹治水涉及五湖、四海、九州,苏浙皖时属于扬州。《尚书∙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是说,淮河与南海之间为扬州。彭蠡泽(潘阳湖)已汇集了深水,南方各岛可以安居,三条河流已经疏通流入大海,震泽(太湖)也得到治理,小竹和毛竹已经遍布各地。这里草很茂盛,这里树木很高大,这里土地潮湿。
在禹贡记载中提到三江,自古以来争论不休。有说三江是指松江、钱塘江、浦江;《吴越春秋》说是浙江、浦江、剡江;《吴地记》定为吴淞江、娄江、东江。有人说,三江是指湖北九江以上,称上江,九江至芜湖称中江,芜湖至海称下江。《史记索隐》载:江有南江、中江、北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宜兴)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
长江由西向东进入九江后,转头向东北方向流去,到镇江后又调头向东南流入海,在九江至镇江之间有许多支流,直接由西向东入太湖流向杭州湾出海。其中有三条河流较大,称南江、中江、北江。而这三条河在《汉书∙地理志》中称扬州川。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䆮曰五湖。在会稽郡、丹阳郡条目下,分别记有哪三条江属扬州川。明确记载曰:南江在南,东入海,扬州川;芜湖中江出西南,东入阳羡入海,扬州川;北江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
《宁国府志》对南江有专页记载:南江从贵池入口经青阳、泾县、宣城、广德至长兴、太湖入海(唐代已废)。中江从芜湖入口,经高淳、溧阳、宜兴入太湖。北江从常州北入口,流经太湖入海。
史载;大禹在开凿轘辕山时,对夫人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化熊正在凿石,脚踏石块跳出,误中鼓响,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
大禹治水二次来会稽,第一次为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第二次召集九夷诸侯聚会稽封禅,中途死在会稽。史书对于禹死在会稽记得很详细。
《淮南子∙齐俗训》载:“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暮葬。”“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俭之适者也。”《墨子∙节葬下》说: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陷,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是说:禹到东方教化九夷少数民族,死在路上,埋葬在会稽山上,随葬的衣服和被褥只有三件,用很差的桐木做成棺材,只有三寸厚,用葛藤捆绑起来,也不修饰墓道,掘地的深度,下不到泉水,上不漏出臭气。下葬之后,把剩余的泥土堆积在上边,坟墓大约只有三尺宽,和农田一样高低。禹生前说“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后人把埋葬大禹的地方称禹陵,大禹六世孙无余在禹陵南建祠,称禹祠。后人在禹陵北侧建禹庙,刻大禹碑,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庙宇。近处有一村庄,一百余名村民全为姒姓,是大禹同姓后裔,四千年来,世代在此守陵。
吴王僚五年(前522),楚伍子胥奔吴,公子光客之。九年(前518),伍子胥向吴王说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被楚王杀害,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专诸之事。
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图谋王僚之位,把勇士推荐给公子光,说自己同楚太孙胜回到农村种田去。伍子胥的归隐有自己的计谋,一是退隐农耕治水,给吴王有不参与朝廷政事印象,公子光谋位失败了,自己不会被牵累;二是河道开通后,有利于漕运,可为军队运输粮草,灌溉农田;三是召集千万民工,一旦朝廷有事用兵时,这些民工通过短期训练,立即转成军队使用。伍子胥把治水开河用途和公子光说明后,得到批准。
吴王僚十一年(前516)伍子胥率数千民工,将高淳至荆溪河段疏浚凿通。这条河西边串通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在安徽芜湖通于长江,东接荆溪至江苏宜兴入太湖,长30里,通航200石船只,被称为中国第一道人工运河,从而使吴国军队通过胥河确保军需物资供应。
胥河,又名胥溪河、伍堰河,因它是中江的中间一段河道,又称中河。这条河作为沟通青弋江、水阳江与太湖地区重要航道。最大问题上下游水位落差较大,必须建堰堤节水方可“揽拽轻舟,以利通航”。南唐以后,海平面降低,长江来水减少,胥溪河河道淤浅,五代时不得不筑五座堰水坝维持航运。
中江水道开通,沟通长江和太湖航运,变长江下江段的逆水行舟为顺水行舟,中江水道对春秋时期的吴国是一条重要军事、经济交通要道,也是春秋时期吴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伍子胥死后,两岸百姓为其建祠祭祀。所以治三江、开胥河是这地区的治水文化遗产。
四、张渤神的出现,是特定区域环境下的人文历史继承
自古以来,苏浙皖地区大部分为散漫垦地,不能旱涝保收,而且这一时期洪涝灾害频繁,有时平地发蛟,冲毁田地村庄。据不完全统计,南宋芜湖地区出现特大洪涝灾害8次,旱灾3次;元代洪涝灾害6次,旱灾2次;明代洪涝灾害10次,清代洪涝灾害16次,蝗虫灾害8次,发蛟3次,地震3次。每次灾害都会带来田地冲毁,村庄夷为平地,人民大量流离失所的灾难。
限于对自然灾害无法抗御的力量,农民只能借助神灵。而张渤神“其神在天下者,如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总是“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道光碑)。
历代朝廷对神灵的封赠、诏令都是为了迎合民众祈求平安,渴望丰收的愿望。因此各地纷纷设立祠庙,如龙王庙、禹王宫、祠山庙、水府庙等等。据《芜湖县志》民国版记载,芜湖县有庙坛154座,寺观138座,宗祠173堂。
祠山庙就是其中一种。祠山神张渤,字伯奇,吴兴郡乌程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父辈武陵郡龙阳人(今湖南省汉寿县)。张渤先祖是黄帝轩辕氏第五子挥,挥六世孙张秉随禹治水,19年间登会稽,下扬州,均江海,通淮泗,壮而未娶,晚年无子嗣,感动天帝。一次张秉奔走山泽之间, 忽遇一女,对张秉说,“我乃天神之女,天帝见你整日奔波劳累,为民造福,特令我与你成亲,生子延嗣”,张秉闻言曰:禹王有圣嗣,历数在夏,我为人臣,怎敢僭越?”女神答曰:“此乃天命,若此身不称王,必在其子孙,历数千年,世代享受庙食香火。请夫君明年今日来此相会。”
第二年,张秉如期而往。果见女神怀抱一子,双手托过小儿,对张秉说:“这是你我骨肉,望你抚养成人,子孙相承,世代血食吴楚。”说完飘然而去。
越2300余年,到汉宣帝时,张秉后人武陵龙阳君和夫人媪,游江南吴兴。忽然遇狂风暴雨,天昏地暗,此时龙阳君寻夫人不见,一会雨过后,又见夫人立在原处,夫人告诉龙阳君,有神仙送金丹让她吞下有娠。怀孕14个月,生一肉球,龙阳君视为异物,便拔剑来劈,从中跳出一个三寸娃娃。夫人说,神仙交代,把娃娃放到莲花之中,让雨露滋润。七天后,小儿长成七尺男儿,取名张渤。
张渤长而奇伟,宽仁大爱,喜怒不形于色,凡事洞察深明,在和乡民接触中,深知水患之道,决心根除水害,利济天下。于是张渤偕夫人李氏,离家外游,朝拜大禹治水时聚会九夷诸侯的会稽山,瞻禹陵,谒禹庙,渡中江,游伍子胥开凿的胥溪河,拜谒伍员庙。游至苕霅白鹤山,见四水会流其下,渤止而居。清道光《敏灵观捐检修置田记》碑文曰:于是,皇然以思仿大禹治水之法,用伍子胥凿胥河之功,而手足勤劬,有不敢恤者。惟其受命于天者然也,遂吴兴郡自长兴荆溪,疏凿圣渎,辟地三十里,欲逼津广德。
张渤与夫人李氏密议,于小保山枫树林侧设挂鼓坛,每饷至,鸣鼓三声,渤即自至,不令夫人至开河之所。其后因夫人遗食鼓面,乃为鸟啄食响鼓,渤闻鼓响,至鼓坛,乃知鸟所误,及夫人至鸣鼓,渤反以为前鸟所啄,而不至,夫人至渤兴功之所,见渤幻化为猪,役阴兵开凿渎河,渤复形未及,遂不与夫人见,开河之功息,遁于广德西横山之项坐化。居民思之,立庙于西山南阳。夫人李氏亦至县东而化,民亦立庙。
从碑文和传说故事可知,张渤故事源自特定区域环境和人文历史。祠山源于偃王徐山祠;张渤祖先张秉曾参与禹治水,偃王祖先伯益助禹治水;张渤出生是一个肉球,龙阳君用剑劈开跳出个三寸娃娃,偃王是宫女生一卵,被弃之水滨,狗衔回,老母暖而生偃王;渤开河时幻化成猪,禹治水时幻化成熊;渤开凿的河道,是伍子胥早先开凿的胥溪河,称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渤封水部员外郎,封侯、封王、封真人、封祠山大帝,和徐知证兄弟俩封江王、封饶王、封公、封真人、封紫微大帝、水官大帝基本相似。
从张渤传说中知道,在开河前他没有在朝廷或地方担任过官职,只是平民百姓。所以一开始百姓只把他作为一个土地神供奉。《芜湖县志》民国版曰:祠山神在广德军著灵,(南唐)宋景德二年,以神载在祀典。诏本军崇饰其祠,芜邑相沿有庙,为土俗祈谷之神。《芜湖县志》记载,祭祀张渤神是宋朝开始的,是地方民间祈求丰收之神,比较准确。
如义堂《日工集》建仁月心曰:祠山大帝,庐山归宗土地神也。
明陈继儒《群碎录》曰:祠山张大帝张秉,武陵人。后生子渤为祠山神,神始自长兴。陈认为,张秉是祠山大帝,武陵人,张渤是祠山神,出生在长兴。明慎蒙《广德纪游》云,广德有广惠殿,榜殿高九丈,以沉香雕神像,甚奇怪,面色似经烟火,虬髯如铁,祝史谓海马鬃,乃水神。
张渤神出现初期,其神位并不高,但是后来经过封赠越来越高。
唐玄宗封赠张渤为水部员外郎,横山改祠山;唐昭宗赠司农少卿,赐金紫;南唐封广德侯、广德公,又晋封广德王;宋仁宗封灵济王;至南宋朝累加之八字王;理宗淳佑五年(1245年)改封正佑圣烈真君;咸淳二年(1266)加封正佑圣烈昭德昌福真君,李氏夫人封正宁昭助灵慧顺圣妃;柳氏封协应济惠昭广懿夫人;赵氏封协顺承济慈佑广助夫人。
张渤神真正出现在什么时间呢?清道光碑说是西汉神爵三年(前59),晋代有两本记述神仙鬼怪的故事书,一本是《博物志》,一本是《搜神记》,都没有记载张渤神故事,说明在晋朝以前,还没有出现张渤故事。张渤神故事可能在徐知证兄弟去世数十年后,在某个地方出现的。《芜湖县志》记载祭祀张渤神是南唐,宋景德二年以神载在祀典。这种记载时间是可信的。
中国供奉神分宗族、国家、社会三大类。家族供奉的是列祖列宗,建祠祭祀;国家供奉的是天地神、英烈、贤臣,建庙、坛、殿祭祀;社会供奉的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神,有自然界的,有来自神话故事的,有理想虚构的,也有无名的,建庙、庵、观祭祀。张渤神属于社会神。他的故事来源于大禹、徐偃王、伍子胥、徐知证兄弟等人物故事,所以说张渤神是虚构的,但又是真实的。是老百姓塑造的平民神,也是保佑老百姓渴望风调雨顺、安康吉祥的神。
2025年6月6日
(作者为湾沚区文史爱好者)